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pg模拟器无限玩下载 > 新闻动态 > 一代“佛祖”驾鹤西去:朱龙广先生生平追思_惠芳_高传宝_穿着
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5:36 点击次数:116
2025年8月2日深夜,北京协和医院的走廊里,心电图机的滴答声渐次归于平静。
86岁的朱龙广在家人的环绕中阖目长逝,床头那盏陪伴他数十年的老式台灯,将最后一缕暖光洒在他安详的面容上。
消息传出的瞬间,社交媒体被“如来归位”的词条刷屏:
“永远的如来佛祖,无限的哀悼与思念” 。
六小龄童率先在微博长文悼念:“师父如来慈悲含笑,愿您乘愿再来,广演妙法。”
迟重瑞、马德华、徐少华等《西游记》旧友随后跟进,配图皆为一九八六年剧组合影,大家都满怀哀思,深情回忆。
展开剩余92%网友留言区齐诵佛号,一句“弟子恭送佛祖”令人泪湿屏幕。
这位用一生诠释“戏比天大”的艺术家,最终带着银幕上的佛光,化作了夜空中最明亮的星辰。
渭水河畔的艺术种子
1939年2月16日,朱龙广出生在西安城西门里的一户书香世家。
父亲是私塾先生,母亲擅长秦腔,幼年的他常蹲在戏园子后台,看演员们油彩勾勒的脸谱在煤油灯下千变万化。
12岁那年,他在学校汇演中反串《白蛇传》里的青儿,一句“青城山下白素贞”唱得荡气回肠,连校长都惊叹:
“这孩子天生是吃开口饭的料”。
1957年,18岁的朱龙广考入兰州艺术学院表演系。
寒冬腊月的练功房里,他常常穿着单薄的练功服,对着结霜的镜子反复练习眼神——要让眼睛在黑暗中也能透出光来。
毕业汇演时,他在话剧《降龙伏虎》中饰演男主角,当那句“让高山低头,叫河水让路”的台词响彻礼堂时,台下掌声雷动,他因此获得全国青年演员一等奖 。
颁奖台上,他握着奖杯的手微微发抖,却坚定地说:
“演员的使命,是让观众在戏里看见自己的灵魂。”
银幕上的永恒佛光
1965年,命运的齿轮在河北冉庄悄然转动。
导演任旭东为《地道战》选角时,朱龙广穿着粗布军装往土坡上一站,棱角分明的脸庞映着烈日,活脱脱就是民兵队长高传宝。
那场从两层楼高的杨树上纵身跃下的戏,他坚持不用替身,结果左膝重重砸在青石板上,鲜血染红了裤管。
“再来一条!”
他咬着牙撑起身子,直到导演喊停才瘫倒在地 。
这场戏让他留下伴随一生的伤痛,却也让“高传宝”成为一代人的精神图腾。
1983年,杨洁导演为《西游记》如来佛祖一角犯难。
当朱龙广披着袈裟走进试妆间,化妆师王希钟看着镜子里的他愣住了:
“这不就是壁画上走下来的世尊吗?”可杨洁却皱起眉头:
“面相太凶,不像佛祖。”
直到朱龙广念出“孙悟空,你逃不出我的掌心”,声音如洪钟般震得片场鸦雀无声,导演当场拍板:
“就是他了!” 。
每天清晨四点,他坐在化妆镜前,任由化妆师用48块乳胶零件塑造佛面,金粉顺着皱纹勾勒出慈悲纹路。
盛夏的吐鲁番片场,40℃的高温里,他的袈裟被汗水浸透又晒干,却始终保持着拈花微笑的姿态。
2006年,《武林外传》剧组找到他饰演佟湘玉的父亲。
当操着陕西方言的“佟伯达”出现在同福客栈时,观众惊呼:
“这哪里是佛祖,分明是隔壁唠嗑的大爷!”
导演尚敬后来回忆:“朱老师拍戏时总带着自家腌的酸黄瓜,说要让角色沾点烟火气。”
戏外柔情,把岁月过成诗
1965年河北冉庄的青纱帐里,朱龙广第一次见到吴惠芳。
这个梳着双麻花辫的姑娘抱着道具步枪从土坯房里跑出来,军绿色裤脚沾满黄土,却在转身时露出绣着兰花的白袜边。
他攥着从西安老家带来的核桃和红枣,在槐树荫下徘徊了整整三天,直到她蹲在井边洗军装,才鼓起勇气把布包放在她脚边:
“这是…补脑的。”吴惠芳抬头时,他慌忙转身,后背的汗渍在粗布衬衫上洇出深色地图。
三个月后,朱龙广从两层楼高的杨树上纵身跃下,左膝骨裂三十针。
医院的白床单上,吴惠芳用棉签蘸着温水为他擦拭额头的冷汗:“疼就喊出来。”
他咬着牙摇头:“当年在文工团,零下二十度赤脚踩冰面排《白毛女》,都没哭过。”
她突然红了眼眶:“你就是太要强。”
这句话像钥匙,打开了他封存已久的柔软——原来有人懂得,他不是铁打的高传宝,只是个会疼会累的凡人。
1967年腊月,两人在战友们的起哄声中举行婚礼。
没有红地毯,没有喜宴,朱龙广把三等功奖章系在红绸带上,套在吴惠芳手腕上:
“委屈你了。”她摸着奖章上的五角星笑:“跟着你,比啥都踏实。”
婚后,他真的把工资卡双手奉上:“领导,这月伙食费您批多少?”吴惠芳被逗得直笑,却在深夜悄悄把他磨破的鞋垫换成新纳的千层底。
退休后,朱龙广接戏必带老伴。
2012年在横店拍《楚汉争雄》,73岁的他穿着厚重盔甲在烈日下拍戏,吴惠芳就撑着遮阳伞站在监视器旁,每隔半小时递上一杯加了蜂蜜的菊花茶。
导演高希希打趣:“朱老师这是带了个贴身政委啊。”
收工后,两人沿着秦王宫的宫墙散步,他的戏服下摆扫过青石板,她的银发在夕阳下泛着柔光,仿佛穿越千年的金戈铁马,回到最初相遇的那片青纱帐。
三十四年的伤痛修行
1965年的那场意外,让朱龙广的左膝成了“定时炸弹”。
阴雨天时,钻心的疼痛常常让他整夜无法入睡,只能靠止痛片勉强支撑。
1999年,医生看着X光片摇头:“膝关节磨损严重,必须置换人工关节。”
手术台上,他看着天花板上的无影灯,恍惚又回到《地道战》的片场——那时他多年轻啊,能在青纱帐里健步如飞。
术后康复的三个月,他扶着双拐在医院走廊来回挪动,每一步都疼得冷汗直冒。
女儿心疼地劝他:“爸,别再拍戏了。”
他却指着窗外的梧桐树说:“你看那树,被雷劈过还能长出新芽。”
人间烟火里的真佛:简朴的晚年
在北京西城区的老四合院里,朱龙广过着“隐身”的生活。
清晨五点,他会穿着旧布鞋去菜市场,和卖豆腐的张大爷讨价还价;
午后坐在紫藤架下,用放大镜读《演员的自我修养》;
傍晚陪着老伴吴惠芳在胡同里遛弯,遇见熟人就抱拳作揖:“吃了吗您呐?”
2016年,有粉丝辗转找到他家门口,看见他穿着汗衫在院子里劈柴,斧子起落间,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。
粉丝哽咽着说:“您可是如来佛祖啊。”
他擦擦额头的汗:“在这儿,我就是老朱,是惠芳的丈夫,是三个丫头的爹。”
妻子吴惠芳在一旁笑着补充:“还是咱家修水管、通下水道的朱师傅。”
有人问他:“您塑造过这么多经典,最爱哪一个?”
他答:“每一个都像是我的孩子,但如来让我学会‘慈悲’二字。”
于是,他把慈悲带进生活:资助贫困学生、匿名捐款灾区、为患病武行募集手术费……
2019年深秋的北京,80岁的朱龙广拄着金属拐杖站在小区门口。
《慧能前传》剧组的商务车停在面前,司机正要下车搀扶,他却摆摆手:“年轻人,把车钱省下来给灯光组买反光板吧。”
转身走向地铁站时,金属拐杖与地砖碰撞出清脆的声响,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。
早高峰的地铁10号线挤满了上班族,他紧紧攥着吊环,任由人群推搡。
有个戴眼镜的小伙子突然指着他惊呼:“您是如来佛祖!”
车厢里瞬间安静下来,他却笑着点头:“佛祖也得挤地铁啊。”
有人掏出手机拍照,他侧身挡住镜头:“拍风景吧,北京的秋天多美。”
换乘出租车时,司机师傅透过后视镜认出他:“老爷子,您这是要去哪个片场?”
他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银杏林:“去涿州,拍六祖慧能的故事。”
司机感慨:“您这么大岁数还拍戏,图啥呢?”他轻轻摩挲着拐杖上的纹路:“图个心里亮堂。”
抵达片场时,导演张鑫早已等候在门口。
朱龙广从帆布包里掏出皱巴巴的剧本,扉页上用红笔密密麻麻写着批注:“此处需表现出慧能的悲悯”“这句台词要带广东口音”。
张鑫握着他的手说:“您这一趟,省下的钱够我们多拍三个日出镜头。”
他却指着远处正在调试灯光的工作人员:“他们才是幕后的佛祖。”
2025年6月,他最后一次公开露面。
镜头里的他头发雪白,脸上爬满老年斑,却精神矍铄地为王崇秋导演的纪录片录制祝福:
“《西游记》是咱们中国人的神话,要让子子孙孙都看见。”
谁能想到,这竟成了他留给世界的最后影像。
往生极乐的慈悲归途
8月2日凌晨,朱龙广在睡梦中突发心梗。
弥留之际,他握着妻子的手,用微弱的声音说:“惠芳,下辈子...还演咱俩的戏...”。
女儿朱虹在讣告中写道:“父亲走得很安详,枕边还放着未读完的《金刚经》。”
追悼会上,《西游记》剧组送来的花篮格外醒目,挽联上写着:
“五指山下镇妖邪,紫金钵盂渡众生。”
六小龄童捧着鲜花哽咽:“朱老师演的如来,让我相信这世上真有佛。”
闫妮哭着回忆:“在《武林外传》片场,他总把我当亲闺女,说‘妮儿啊,演戏要走心,别让观众觉得你在耍花枪’。”
火化那天,北京罕见地下起太阳雨。
当骨灰盒缓缓推进炉膛时,一道彩虹横跨天际。
有人说,那是如来佛祖驾着祥云归位了。
而在西城区的老四合院里,紫藤架下的藤椅还留着他的温度,窗台上那盆他亲手栽种的绿萝,正抽出新的嫩芽。
朱龙广曾在日记中写道:“演员就像摆渡人,把观众从现实的此岸,渡到艺术的彼岸。”
他用86载春秋,在银幕上塑造了永恒的佛光,却在生活里做回最朴素的凡人。
当我们仰望星空时,或许能看见,那位身着袈裟的长者正拈花微笑——他早已将生命化作艺术的舍利,永远照亮人间的慈悲与热爱。
发布于:山东省Powered by pg模拟器无限玩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